大概在战国时期,当时的天文观星者就依据天象,编定了所谓的“星岁纪年法”,其中,星指的是木星,岁指的是太岁。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划分了十二等份,由西向东分别命名,称星纪、玄木和女敢訾等十二个名字,类似西方的十二星座。木星正好由西向东每隔十二年就绕天一周,所以用木星在十二次的位置来纪年。
在中国的古代,木星被称做岁星,并且利用它来纪年。当时人们了解到木星大概每隔十二年绕转一周,便把一周均分为十二份,称做十二次,木星每经过一次,就用当时木星所在的星次来纪年。这种纪年对的方法被称做岁星纪年法。
实际上岁星是每隔11.86年绕转一周,而不是12年,每年的移动距离相比于一个星次稍微多了一点,逐渐积累达到86年,就会多移动一个星次,这种情况被称为超辰或超次。
岁星纪年法经历实践的检验,就会发现与实际的情况不符。因此,必须调整岁星和太岁在宇宙中的位置。
汉太初之后的时期,木星纪年法就与后世的干支纪年法相关联,在很早的时期到秦朝统一中国,木星纪年就比干支的纪年落后了一辰的时间,等到了战国时就落后了二辰的时间。西汉末朝的刘歆就曾提出岁星每隔144年就会超一次的算法,但实际上却并未在纪年法当中应用。
到了东汉时期就改用了《四分历》,废止岁星纪年法,采用干支纪年法。在公元2017年5月12日,我国正式规定了生肖纪年和干支纪年起于正月初一的零点。
【女物原创,未经允许谢绝转载!】